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以来;学院党总支数字经济学院委员会召开5次会议,强调三全育人重要意义、时代使命和基本要求。数字经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主办了“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讲座活动、布置了 “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制定了三全育人工作方案,每个学期要求老师撰写三全育人心得体会,课程思政总结等。现将2024年“三全育人”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学习、深刻领会三全育人内涵、意义和工作要求
学院党支书记吴腾在召开的三全育人首次会议上就要求教师们深刻领会“三全育人”的内涵、意义和工作要求。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第一,全员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所有的教师都变成“育人者”,包括学校党委领导、共青团干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以及行政教学辅助工作人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等。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第二,全过程育人。要求高校从进入高校到毕业离校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为依据,开展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并对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第三,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着手,构建大思政格局,将育人寓于教学、服务和管理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格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样,三全育人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全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制定三全育人工作方案
数字经济学院领导根据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领导对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结合数字经济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数字经济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部署,根据我校“十四五”规划及学校学生工作特点,现制定学生工作“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工作方案要进一步明确了三全育人指导思想,制定了三全育人工作目标,完善了三全育人协同联动机制,部署了三全育人工作任务,提出了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进度要求,规定了检查、落实、反馈、总结等实施措施。详见附件: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数字经济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方案。
三、推进了三全育人工作进程
1.开展了推进三全育人教学理论方法讲座
2024年11月25日,学校领导以讲座的形式,向各学院全体教师员工提出了三全育人工作要求,提出了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对于课程思政而言,我们的教育要顶住压力、抵住侵蚀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书育人,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课程思政要展现创新思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
2.全面协同,打造全方位育人平台
首先,需要牢抓“三个阵地”。一是丰富课程思政阵地。将专业课程的科学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类专业课程;修订专业教案及其评价制度,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体系中的一部分,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二是打造校园文化阵地。传承、弘扬发展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强化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训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校园书画比赛、歌唱比赛、话剧演出等文艺活动,创建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用独特的高校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感染学生。三是紧扣“三项教育”。紧扣思想教育,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用好用活“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通过微信群定期推送理论文章和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紧扣知识教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热潮,引导大学生用理论武装头脑,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以多形式创造实践体验活动,扩大实践育人平台。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引领团员青年“动起来”“干起来”“学起来”的优势,设立社会实践基地,把科研主战场移至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挖掘学科优势与乡村振兴的最佳结合点,用党团共建、校地融通、协同育人的成果检验党建成效。
3.狠抓落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
推进“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数字经济学院在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和拓展课里均有课程思政设计。学院为了将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有机结合,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使三个方面的育人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种多领域、内涵式、可持续的长期发展模式。一是要求专业课老师课在重要事件节点前,进行“集体备课会”“读书分享会”“示范交流会”,课中以“新闻播报”“多人联合专题授课”“角色互换”等,提升学生政治领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外结合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建立社会实践、就业实践、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更要在课外积极与大学生展开交流,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社会行为予以积极的引导。二是充分考虑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智力、经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明显差别,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科学性、层次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理论灌输与思想指导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时效性。三是老师要把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确保广大青年学生与国家政策同向同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要凝聚各方面力量,营造“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数字经济学院在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时,注重了将管理、教学和后勤服务等全体教职工的育人职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其成为育人的合力,构建起一个人人参与的育人大格局。两年多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全面合作下,三全育人成效的到切实提升。一是建设了“专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力军”的功能,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主要阵地,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下去,指导学生扣好自己的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当好“推动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更要准确地掌握这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教育效果。三要当好“领头雁”,打造“服务型”的干部队伍。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构建了以学校党委为统领,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细化职责分工,进一步健全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
4.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优化“全过程”育人手段
在新生入学教育周,邀请杰出师兄师姐开展交流,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励新生明确方向、踔厉奋发,扣好“第一粒扣子”;每学期通过开展政治思想教育主题班会,组织系统性学习,引导学生坚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助力强国建设”的信念,为新时代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毕业季开展就业规划指导、毕业实习实践等,引导学生扎根基层、奉献社会。二是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较为关注时事政治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把握,并对他们的疑问进行及时的解答,激发他们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从而让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得到提高。三是提高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兴趣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营造一个良性的育人环境,确保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建立师生的共同愿景,在一种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公开的、对话的氛围中,把“教学合一”的思想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