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院简介
专业设置
招生就业
教学科研
师资队伍
学生工作
实习实训
党建园地
下载专区
返回主站
教学科研
教学管理
专业调研
教学资料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数字经济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方案

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数字经济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方案

2025/9/2 10:37:10    来源:

根据最新政策文件与院校实践,现制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三全育人”工作方案(2025版)》。方案以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为纲,融合多所高校先进做法,突出数字媒体专业特色,构建“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融合”的育人体系。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数字创意产业链对“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人才需求,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媒体+三全育人”范式。

二、工作目标

(一)全员协同:建立“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方协同机制,实现班主任、专业导师、企业师傅、思政教师、家长“五维”育人共同体。

(二)全过程贯通:把育人元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教学、项目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六大环节,形成“一年级塑形、二年级铸魂、三年级成才”递进链。

(三)全方位融合: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网络思政+文化浸润”五位一体格局,突出数字媒体专业视觉表达、交互设计、影视制作、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势,打造“红色IP设计”“党史动画100秒”“乡村振兴短视频”等品牌项目。

三、组织架构

成立“数字媒体三全育人中心”,设主任1名(由二级学院书记兼任),副主任2名(教学副院长、企业导师代表),下设: 课程思政研究室(负责思政元素挖掘与微课资源开发) 实践育人项目部(负责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社会服务) 网络思政工作室(负责新媒体矩阵、数字文化产品运营) 评价与质量保障办公室(负责育人成效数据采集与诊断改进)

四、任务分工

(一)全员育人 教师队伍“双培”计划。每年选派20%专业骨干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训,打造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实施“青年教师企业思政轮训”,与腾讯、字节跳动共建“数字德育工坊”,轮训时间不少于30天。企业导师“双向进入” 选聘10名行业大师担任“德育导师”,参与班会、项目评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兼任“文化顾问”,共同指导“红色游戏原型开发”等项目。家校社联动 建立“家长云课堂”,每学期举办2期数字素养与家庭教育直播;与社区共建“青少年网络文明志愿站”,学生利用专业技能开展“银龄手机课堂”公益服务。

(二)全过程育人 1.培养目标修订。在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德育与职业素养”学分8分(含劳动教育2分、社会实践2分、课程思政4分)。 2.课程体系重构。思政课程:开设《数字中国概论》《网络伦理与法规》等4门专业特色思政模块。课程思政:梳理《交互设计》《影视后期合成》等12门核心课程思政映射点,建立“1知识点+1案例+1讨论”微课资源库。 3.课堂革命。推行“项目+任务+思政”三段式教学:项目导入(价值情境)→任务实施(能力达成)→思政点睛(价值升华)。打造“沉浸式红色VR体验”教学空间,学生自主开发“重走长征路”交互作品。 4.实践链条。一年级:基础技能+“劳动教育周”校园微电影拍摄;二年级:专业综合实训+“乡村振兴”短视频挑战赛;三年级: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红色文化”双主题答辩。

(三)全方位育人 1.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数字媒体第二课堂学分银行”,将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纳入学分管理,累计不少于20分。 2.网络思政矩阵。运营“i媒视界”公众号、视频号、B站号,推出“党史天天读”“强国一分钟”原创短视频,月均点击量10万+。开发“小媒AI”校园小程序,实现学生思想状况大数据画像。 3.文化浸润。建设“数字文创长廊”,定期展出“中国精神”系列海报、“非遗数字化”交互装置;举办“数字文化节”,设立“红色IP市集”,学生团队现场展示红色文创衍生品。 4.评价改革。构建“德育学分+成长档案+数字画像”三元评价:德育学分必修8分;成长档案记录项目实践、志愿服务;数字画像依托学习通、企业评价、社会反馈数据生成。

五、保障机制 制度保障:出台《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等4项制度。 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学生项目孵化。 平台保障:升级“数字媒体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课程思政资源库”“红色文化数字资产库”。 质量保障:建立“一年一诊断、一年一改进”机制,发布年度《三全育人质量报告》,接受校内外专家、企业、家长多方评议。

六、实施步骤 2025年3—8月:动员部署、制度制定、资源开发。 2025年9月—2026年7月:全面运行、阶段评估、优化迭代。 2026年8月:总结验收,形成案例集、微课包、制度汇编,申报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七、预期成果 建成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个省级“三全育人”典型案例;学生获国家级专业竞赛奖项100人次以上,参与志愿服务人均时长≥30小时;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95%。

图片3.png
图片4.png